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“专家”?(2023-02-10/编辑)
专家的建议再次激怒了年轻人。
最近有学者说,可以把法定结婚年龄降低到18岁,鼓励年轻人生孩子,结婚,从而降低结婚门槛,促进单身男女结婚。
很多人质疑18岁是教育的黄金年龄。对个人发展有好处吗?
最近几天,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争议。你觉得这些人说了什么?年轻人不喜欢什么?
有专家出来喊话:年轻人找工作,不要选钱,同时让年轻人反思为什么工资不高。他们足够胜任吗?
一般认为专家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、同理心和坚定的职业道德,让年轻人相信他们的建议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、弥合矛盾、引导舆论的作用。
然而,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。他们好像不太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。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经济压力,健康压力,就业焦虑,婚姻焦虑。他们往往以“不食纸上烟火”、“不食纸上烟火”、“站着说话”的姿态指点江山。
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,但他们是生活的实践者,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好。
一些基层“伪专家”和“三无”研究机构的“专家”,通过包装、冠以各种头衔、冒充权威之声,甚至“越界”,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现象进行狂热评价。这些专家组本身就构成了复杂性,公众很难轻易识别。
还有一些专家毫不顾及年轻人的感受,抛弃学术中立原则,过分标榜商业利益。这种对职业道德的抛弃,使得年轻人越来越排斥专家,从而降低了他们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心和期望。
真正的专家应该从年轻人的困难和需求出发,先问清楚这个政策对家庭是否可行,然后再提出参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,而不是发表一些无用的“废话”和“三思而后行”。
“不做评论”不是让专家沉默,而是希望专家“从年轻人的优点出发”,少一些哗众取宠,多一些人文关怀,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“公众-专家”关系,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真知灼见。
www.xjjuming.com 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、行业资源、电子商务、移动互联网、网络营销平台。
每日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、互联网、市场资讯、驱动更新、游戏及产品资讯,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。
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,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。